二战之后,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思考类似的事情。大家最终达成的共识则是,面对邪恶,绝不沉默,当大家都站起来的时候,施暴者则注定失败。如果奉行绝不沉默原则的话,也需要建立一个率先的正义标准。绝不沉默的人群,需要知道什么是正义的,继而,才能对施暴者发出正义的声音。而获取正义的个人准备,则是建立自己的哲学和逻辑学的思考能力,与相应的知识储备。
但是,我所说的这种绝不沉默,是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,很多时候,是需要殉道的。在现实操作层面上,绝不沉默的实践难度还是有的。比如说,公交车上,有小偷出现,正在偷一个小姑娘的钱包,这个时候,我绝不沉默的代价是什么?可能是,小偷把他的刀子捅向我。当所有乘客都不沉默的时候,小偷当然会面对更强大的力量。然而,小偷如果可以无限增强自己的力量呢?
什么叫小偷可以无限增强自己的力量?一般情况之下,这个小偷是带着刀子的。但是,特殊情况之下,如果他带的是手枪呢?一车人的力量,真的打得过这把手枪吗?在绝对武力加持的邪恶面前,我们又当作何选择呢?现实操作当中,确实有很多人会选择明哲保身。如果我们硬要说这些人有罪的话,那这些人也是可以找出很多为自己开脱的理由。个体的无罪,带来了整体的有罪,而整体的有罪,又呈现到了个体无罪状态上去。
电影《默杀》在这个概念上,浅尝辄止,没有做更深入地探究。女主角被家暴的时候,别人选择了沉默。而女主角发现女儿的同学被霸凌的时候,被杀害的时候,她也选择了沉默。这些内容,仔细思考,似乎才是真正的惊悚。